http://img95.699pic.com/photo/50097/2699.jpg_wh300.jpg?91715
战“疫”点燃新消费:“互联网 医疗”强势出击
中新网兰州9月12日电 (杜萍)进入九月,几场雨过后,地处甘肃省中部的定西市安定区大坪村已颇有凉意。今年75岁的李福每天早上喂完牛,便坐在门口,看着对面绿意盎然的山沟,感觉永远看不够。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山多川少。总流域面积3638.7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06.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1%。
安定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工作人员赵怀礼是土生土长的安定人,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一到春季刮风漫天的黄土,遇到暴雨天气,山沟里带着大量泥沙的洪水奔涌而下,“通过多年的治理,到九十年代后期这些现象慢慢的减少了,现在春季基本上没有沙尘天气了,暴雨天气里,‘泥沙俱下’的洪水也渐渐不见了。”
日前,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安定区北部的花岔流域,驱车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路两边栽植的树木郁郁葱葱。在山顶放眼望去,山梁沟岔被绿色覆盖,山风吹过,过人膝盖的野草随风而舞,与此前“十年九旱”满目黄土的“形象”颇为不符。
“那时候田地都是坡耕地,不下雨田地干旱,一下雨肥料和着泥土被雨水冲走。”属于花岔流域的大坪村被群山环抱,李福说,每当回忆起五十多年前广种薄收的日子,再看看现在满山的树木、湿润的气候,直言想不到。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改变坡耕地跑水、跑肥、跑土的问题,当时作为生产队长的李福,带着村民们开始修梯田。
从1964年开始,每年到冬季农闲时,家家出劳力,靠着人背肩扛,经过十年的努力,愣是将全村两千多亩坡耕地修成了梯田。
李福回忆说,那时为防止地被冻上,每家两个人倒班上工,每天晚上,挂起马灯照亮干活,大家的肩上、背上全是茧子,天最冷时手都被冻出很多裂口,但从没有人退缩。“那时候年轻什么都不怕,有一回和爱人换班后,回到家找不到孩子,找来找去原来掉到了炕的另一侧。”说起那些年的艰辛,李福经常当故事讲给孙子听。
梯田修好了,李福便带着村民引进外地的良种进行试种,慢慢地产量上去了,“经过试种,马铃薯从之前的亩产两千多斤增加到了六千多斤,我们终于能吃饱肚子了”。
大坪村村旁有一条深沟,每到夏天,赶上大雨天气,泥沙俱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福和村民们又开始了水土流失治理,“一到植树的季节,村民们便自发的去沟里种树,我们还在沟里打塘坝,将雨水留下来。”慢慢地房前屋后、路边、山上的树多起来了。
1983年,花岔流域被列入国家八片一期重点治理小流域,开始了缓坡耕地兴修连片梯田,配套农村道路建设、集雨 水窖,荒山荒坡反坡台整地造林,陡坡耕地退耕种草,支毛沟打谷坊,主沟道修淤地坝、骨干坝,实施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坪村成了一个被绿树包围的山村,每年春风吹过的时候,树木抽芽展绿,这是李福最喜欢的季节,“修了梯田,栽上了树,地变成了良田,尤其这几年气候变化很大,雨水增多,到处一片绿油油的,原来只想着吃饱就行,哪能想到现在天天有肉吃,还用上了自来水,更没想到有青山绿水的一天。”这位七旬老人很高兴能赶上家乡的变化。
赵怀礼介绍说,截至目前,花岔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62平方公里,治理程度为80.3%。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随着局地小气候改变,像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在山上随处可见,更别说一些以前从没见过的鸟类,也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定西官方数据显示,三十多年来,安定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8.64%,林草覆盖率达到37.2%,年土壤侵蚀模数由5640吨/平方公里减少到234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流失泥沙量由治理前的2052万吨下降到现在的852万吨,土壤侵蚀量减少59%,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完)
|
凯发游戏-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