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10 06:33:11 排名接单::专家: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是当下教育之“痛” 浏览量:631929
让女人兴奋正规药品名字—v徽.x信—【17922.o8o5】无.效.果.全.额.退.款】【诚.信.第.一】【顺.丰.快.递】【诚.信.保.密】√√,.冬季进补需谨慎小伙盲目进补患肾衰竭住进医院
退休后义务教授英语26年,77岁教师被村民称赞“乡贤”
孔晖 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看世界
77岁的孔晖在大兴区庞各庄镇南地村小有名气,提起她,村民们会脱口而出,“哦,你说的是那位‘乡贤’啊。”
孔晖的家看似寻常,却有一间由卧室改装而成的教室,墙上挂着大小不一的黑板,室内摆放着约10套桌椅。
9月,正是开学季,今年因疫情耽误的英语辅导,即将步入正轨。她准备将疫情防控的英文知识作为第一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她站在凳子上,将高处的一块黑板取下,平放在课桌上,弯腰写下:“the new coronovirus新型冠状病毒”。
孔晖在村里义务教学已有26年。最初只有3个孩子围在院子里听课,经过口口相传,周边村庄的孩子也被送来,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跨越12个年级,最多时候能有30多个孩子。
教室后方挂着一张世界地图,纯手工制作,各个板块用不同颜色的纸片划分,上面用英文标着各个地名。那张地图代表了孔晖的心愿,“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看世界。”
筹备疫情后的第一课
“孔老师,你怎么还没开课?我都穿得漂漂亮亮地来了。”9月5日,又是一个周末,村里的两个孩子出现在孔晖的院子里。
孔晖在家义务教授英语已有26年。今年因为疫情,课程停滞了,迟迟等不到开课的孩子们终于忍不住,背着书包来到她家中询问。
“别着急,下周末就要开课了,老师正在做准备呢。”听到孔晖的回答,孩子们还是不肯走,要留在她的小教室里自习。孔晖只好由着孩子们,叮嘱着在教室里要间隔一个座位,戴好口罩。
村里的家长们也一直在询问开课时间。孔晖给村委会打了个电话,商议能否在疫情防控做到位的前提下开课。村委会表示支持,9月7日,村里将消毒水、酒精、测温仪和口罩等物资送到孔晖家中。
看到这些防控物资,孔晖突然想到,这是值得学生们学习的知识点。查完字典后,她将教室内一块3平米左右的小黑板取下,写上“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中英文。孔晖决定,这将作为今年开学第一课要讲的第一个知识点。
在她看来,义务课堂的宗旨,不单单是讲授英语,还应该让村里的孩子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为此,她专门上网看了看近期时政热点,发现北京在开“服贸会”,便也将这个英文短句写在了另一块黑板上。
“我不能一问三不知”,在孔晖的课堂里,这是必修的内容。她希望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孩子们积累更多词汇,同时也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支援新疆27年
义务教学前,孔晖是一名援疆教师。
1966年,孔晖大学毕业,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有着决定全班同学工作分配的权力。给同学们分完之后,还剩下两个名额,一个是去大连,一个是去新疆支边。
“所有人都以为我会将自己分配到大连,那是我的家乡。”但想到另一位同学家庭比较困难,孔晖就把这个名额分给了他。
由于在校期间乐于帮助同学,担任团支书一职时认真负责,孔晖曾被评为“学雷锋代表”。大二时,孔晖与一些学生一同在沈阳东北局大礼堂见到了周恩来总理。总理的讲话鼓舞了孔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记着“作为一个国民要有奉献精神”。
1968年,孔晖坐着绿皮火车奔赴新疆。在车上,她想到之前在学校看到的《边疆处处赛江南》,期待着新疆的歌舞盛况。一下车,却傻了眼,这是她从未感受过的“冰天雪地”,雪厚得门都推不开。
虽然生活环境和之前差别很大,但孔晖决定坚持下去,“把每件事做到底”。
在新疆任教的学校里,孔晖的英文水平高,大家都爱上她的课,最多的时候一周排了24节课,来上课的有应届生,也有在职员工。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她要从教发音开始讲起。
除了上课,学校还经常让孔晖做一些翻译工作,好将外国的知识带给学生。有一段时间,她每天晚上熬夜到5点,睡一个小时之后就要去上班,有时候路上来不及,她会冒险从冰上抄近路过去。
“人才和文化是扶贫的根本”
退休后,孔晖跟随丈夫回到北京南地村。
1994年除夕,孔晖骑着车在村里遛弯儿。走到一户人家屋前的时候,她有点吃惊,“居然没有围墙”。走进去一看,一名男子正坐在小凳子上对着炉子烤火。
“过节了,你们家怎么没人做饭呢?”孔晖问他。对方边拿手靠近炉子的火,边回答说:“没钱,媳妇儿去外边儿弄米去了。”这让孔晖倍感心酸,南地村的风沙太大了,连个围墙都没有,冬天冷风能直接从门灌到家里去。
后来,孔晖从自己当月领到的1700元工资中抽出1500元,资助这位村民。她告诉对方,先打个围墙,再找点活儿干,要自己找到赚钱的办法。此后半年,孔晖一直在资助这位村民,直到他开始盖起羊圈,靠养羊营生。
村里的贫困让孔晖回想起童年生活。
孔晖说那时经常没衣服穿,长袖穿破了,就剪成短袖继续穿。家里几个孩子都要帮忙做手工,补贴家用。她是家中老大,底下还有7个弟弟妹妹,母亲希望她担起大姐的责任,在家里多帮忙照看孩子、做家务。
母亲曾希望孔晖高中毕业后就工作,赚钱帮扶家庭。语文老师找到她,提出愿意资助一部分大学的费用,并且告诉她,“你一定要高考,要继续上学,你要走出去。”老师的鼓励让孔晖坚定了上大学的信念,最后她考上了沈阳师范大学的外语与英文系专业。
童年的贫困生活让孔晖明白,人才和文化才是扶贫的根本,下一代不能延续这样的困境,孩子们应该走出去。
1995年前后,村里陆续有人找到孔晖,想要她帮忙辅导孩子的英语。通过向村委会申请,免费办辅导班的计划开始了。
“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
初期只有三个孩子围在院子里听她讲课。经过口口相传,孩子越来越多,从一年级到高三,跨越12个年级,最多时能有30多个孩子,小院里都坐不下。
2012年,孔晖征得丈夫妹妹的同意后,将她20平方米大小的卧室收拾成教室,把家具全都丢了,只剩下衣柜,送到住在城里的妹妹家。
这些年,挂在墙上的小黑板越来越多。为了让各年级的孩子们看懂,孔晖的字写得方方正正,语法、时事热点、地理知识、爱国主义教育知识、英文歌等内容填满了这些黑板。每次上课,孔晖都会拿着一根约2米的长棍,棍子指到哪块黑板,孩子们就学哪里的内容。
“只有写正楷,孩子们才能看懂,跟以前教大学生不一样,写字可费劲儿啦。”孔晖说。
她还摸索出了辅导班的教学方法,语法是每个年级必学的内容,有的时候可以编成歌谣,“唱会比硬背效果好”。低年级的同学,一般在课上做手工、表演对话、唱英文歌,高年级的同学则必须学好语法和时事热点。
寒暑假之外,每到周六的早晨,孩子们就会准时来到孔晖的家庭教室里。有时候,家长觉得不好意思,硬要塞钱给她。但孔晖从来不收,“他们说少给点,给多少我也不要。”
今年,孔晖在村里带的第一届学生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他们特意邀请孔老师去家里吃饭,以示感谢。此前,他们曾为复读的事情咨询过孔晖,在他们眼中,孔老师上过大学,是大学教授,还在村里义务教学,“说什么一定是为学生好”。
教室后方挂着一张世界地图,纯手工制作,各个板块用不同颜色的纸片划分,上面用英文标着各个地名。那张地图代表了孔晖的心愿,“打开一扇窗,然后让孩子们看到这个世界。”
新京报见习记者 汪畅
|
凯发游戏-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 |
|
|